在敦煌莫高窟285窟东壁的《无量寿佛说法图》中,居中的阿弥陀佛右手施无畏印、左手牵握衣角,唇上两撇胡须清晰可辨。
西安碑林博物馆里的“长安佛韵”展区内,五尊雕刻于北周时期的释迦佛像比肩而立,而其中保存最完整的那尊佛像的唇线上下清楚地雕刻着几缕颇有异域风情的小胡子。
人们见惯了佛像光面无须的形象难免会猜测:佛像到底应不应该有胡须?
佛像有没有胡须,其实还得从佛陀是否有胡须说起。
学界内认为,早期佛教艺术起始于公元前3世纪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时代,当时的艺术作品仅以一些特定的象征物来比拟佛陀,例如相轮、宝座、伞盖、窣堵波、树、三宝,甚至是佛陀的足印,佛陀本身的形象尚未出现。关于他的体型、容貌以及言行举止都是不明确的。
转眼到了公元1世纪,大乘佛教产生。早已涅槃的佛陀借助于耆那教、婆罗门教、民间崇拜的蛇神(Naga)、药叉等早已成熟的造像艺术,以偶像实体的形式,构建佛教图像体系。从虚的思想走进了具体的现实世界。
释迦佛立像 公元2~3世纪
古代印度人所制作的佛像,它们的面容和我们现在常见的相差有些大。
举个例子,跟《无量寿佛说法图》中阿弥陀佛像、西安碑林博物馆北周佛像做个对比,特别是小胡子。
弥勒菩萨立像 公元2世纪
佛像的胡子,涉及的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汉地初期的数百年间(公元6世纪之前)交错互动的问题。
“五胡十六国”时期及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一个兴盛期,有不少来自古印度及东南亚诸国的僧人在汉地传译佛经弘扬佛法。
肩生火焰的释迦佛金铜坐像
五胡十六国时期(公元4世纪)
佛经中对于佛陀长相的记载也成为汉地塑造佛像的经典依据之一。借助译经僧们对佛经的翻译,佛陀的长相已在中国广袤大地间生活的民众心里形成了清晰的观感。
公元408年,与释迦牟尼同一家族的迦毗罗卫国僧人佛陀跋陀罗,在后秦僧人智严的邀请下从罽宾国来到长安,辗转庐山、荆州、建康等地译经。在他译出的《佛说观佛三昧海经》卷第三中,记载了佛陀的长相,其中特意描写了佛陀长着髭须。
在佛像产生并传入中国汉地的五百年间,佛像的胡子已被多种地域文化、多种意识形态调和杂糅,从对某一人种长相的具象表现转变成为一个象征符号,被移植在符合当地审美观所创造出来的佛像上。而在唐宋之后的汉传佛教中,佛像极少表现出唇髭。
所以说佛像上到底应不应该出现胡须,那就要看艺术家们要表现的是什么样的境界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